快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咨讯 > 观点

人口与失业没有直接关系

时间:2009-07-04  来源:  作者:晨晖  

由于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就业和失业问题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在目前经济低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候,更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多计生支持者将中国的就业问题和人口问题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就业困难是人口多引起的,这种观点以讹传讹,流传甚广,很具迷惑性但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一般来说失业分为以下几类: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变动职业而引起的失业。比如,因为跳槽、迁居等原因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就属于摩擦性失业,这种失业很多时候是劳动者的一种主动或自愿的选择,失业的时间也较短。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市场竞争,产业结构变化或者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这样的失业会较为持久,因为原来就业的人员需要迁徙或者经过重新培训和学习才能找到工作。

以上两种失业也可归结为自然性失业,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也相对较小。

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这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与国民经济的波动和经济周期紧密相关,这种类型的失业最普遍最严峻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更为明显,具有一定周期性的特点。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又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是由投资、消费、出口构成的,一般可用公式表示为GDP=消费+出口+投资,后三者也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消费在国民收入构成中举足轻重,发达国家一般占70%以上,而消费和人口数量是直接相关的;投资也与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投资规模的大小和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总量,出口从本质上说仍然主要是进口国的消费,而对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劳动密集型的国家比如中国,贸易出口完全由庞大的劳动力所支撑。

根据以上失业类型,分析一下中国的较高失业率的原因:

由于劳动者跳槽、离职高就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业,这个取决于劳动者的自愿的并且不是失业大军的主流。

由于技术更新换代、产业结构升级或者是旧产业衰落(比如老的工矿基产业转型)加上劳动者自身素质不高、学习和转型能力不强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这个在中国的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集中的地区比较集中。

而中国最为严重最为普遍的是需求不足的失业,这个和中国的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般来说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总需求旺盛,需求不足的失业现象并不明显)。中国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做简单列举几条:

1、民间消费低迷,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是国民收入增长最为重要的引擎,但中国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很低,不但低于绝大多数发达中国家甚至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保障滞后、税负高昂等都是中国消费不振的重要原因。

2、创业环境恶化,税负沉重、官员腐败、吃拿卡要风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打击了投资者创业、投资的热情。80年代流行“下海”,包括很多官员都舍弃官位,搏击商海,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目前公务员职位炙手可热,大家都想打工、做公职人员,不愿去创业,失业率自然提高。

3、由于垄断横行,融资困难,准入门槛高,国进民退,民营经济一步步边缘化。国企效率和竞争能力确实不如私营经济,这些是西方30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出来的重大经验和教训,中国偏偏逆其道而行,经济结构调整时民营企业受损最大,国家投资、企业放贷都是国企受惠,民营企业敬陪末座。

4、政府主导的投资比重过高,对经济过度干预,经济结构恶化;外贸依存度加大,过分依赖出口和国际市场,在全球经济波动的时候极易受到冲击。

5、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较低,吸纳的劳动力不足。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造成大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原因很多,这里有针对性的列举两条:

1、中国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莘莘学子一路苦读,但所学非所用,实践技能严重匮乏,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政治课程纯粹是浪费学子的光阴,英语教学偏重死记硬背、死抠语法,听说读写能力欠缺。一边是大量的岗位空缺,一边是大批的学生不能胜任,无法就业。

2、中国的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所占比重较低,需要大量的数量技术工人,而大学生不愿从事“低等”的职业,被迫失业。

翻开任何一本经济学的教科书,关于就业,从来就没有人越少,就业率越高的理论,如果各位能找到,告诉我一声,让我也受教。人口数量直接影响需求,人口少了,需求不旺,就业更困难,形成需求不足的失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抱怨人多了不好找工作,但还都去大城市找工作,很少去小城市找工作的原因。

中国实行一胎化的计划生育导致人口结构畸形恰恰是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一胎化,中国的人口结构是球型,工作的中青年多,小孩少,必然带来需求不足,球型的人口结构失业率必然高。举个例子,假定一个家庭有一对退休的老年人,一对在职的年轻人,一个独生子,假定全国都是这种家庭结构,则工作的在职人数占全国人数的总比例是2/5=40%,假定另一个国家每个家庭是一对退休的老年人,一对在职的年轻人,两个孩子,假定全国都是这种家庭结构,则工作的在职人数占全国人数的总比例是2/6=33.3%,假定以上两个国家的其他条件相同,那个国家的失业率高?显然是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的国家失业率高,一方面,婴儿比例小,内需就小,另一方面,工作的在职人数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越高就业越难,整个社会都是需要工作的的中青年,失业率能不高?刚刚生出来的婴儿是不会和成年人抢工作岗位的,相反在成为劳动力之前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只是消费,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直接促进了食品业、玩具业、服装业、护理业、幼儿园、大中小学等等行业的发展,为全社会创造了庞大的工作岗位。

计生支持者之所以认为人多了造成失业是源于其错误的假定,即假定在工作岗位一定的情况下,人越少,就业率越高,其实,人多了,消费就大,工作岗位就多,人少了消费量成倍递减,工作岗位就少,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工作岗位能和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县城的工作岗位一样多吗? 如果把世界各国的失业率进行统计并画图,也根本看不出人口和失业有什么线形关系。

人口数量和失业总人口的确有关系,即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总的失业人数可能高一些,但不比较失业率单纯比较失业总人数没有意义,举个例子,一个国家100万人口,10万失业人口,另一个国家1000万人口,20万失业,后者比前者失业人数多出一倍,但后者的失业率却只是前者的五分之一,显然后者的就业情况远比前者要好很多。

在人口与就业率问题上不但普通人被误导,就是所谓的经济学专家也跟着说胡话,比如:中国"主流的"著名经济学家樊刚曾说,宁要老龄化,也不要不充分就业;主张奖励“丁克”的经济学家程恩富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对于国家的教育、医疗、就业等一系列压力随之而来。生得越多,国家的投入就越多”,最好笑的是他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对于国家就业的压力就随之而来,请问程教授一出生就能参加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上关于失业的理论从30年代正式起步到现在已经基本定型,从来没有把人口数量和失业率直接联系起来,更没有人口越多失业率越高的理论,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在国际上不入流,香港的丁学良教授就曾嘲讽“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既然中国的经济学专家们有了如此前无古人、石破天惊的“重大的”理论突破,为什么不系统的整理一下写成论文发表和公布呢?象这种基础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是一定能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为国争光,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